日期: 2023-04-10 浏览量:376 来源:阜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责任编辑:项锴剑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一、监测对象基本情况
阜新市纳入监测范围的企业共105家,第一季度上报高层次人才流动情况的企业22家,占比21%。
(一)企业性质分类
22家企业中,驻辽央企5家,占比22.7%;省属国企0家,占比0%;市(区)属国企1家,占比4.6%;集体企业1家,占比4.6%;私营(民营)企业14家,占比63.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0家,占比0%;外商投资企业1家,占比4.6%。
(二)企业规模分类
22家企业中,包含规上企业19家,占比86.4%;规下企业3家,占比13.6%。
(三)产业结构分类
22家企业中,第一产业企业5家,占比22.7%;第二产业企业11家,占比50%;第三产业企业6家,占比27.3%。
二、人才流动情况
2023年第一季度,阜新市总计流入人才2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7人,技能人才12人;流出人才1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8人,技能人才8人;当季全市净流入13人。
(一)总体分类状况
1、按企业性质分类
国有企业合计流入7人,占比24.1%;流出9人,占比56.3%;净流出2人。其中,驻辽央企合计流入6人、占比20.7%,流出9人、占比37.5%,净流出3人;省属国企合计流入0人、占比0%,流出0人、占比0%,净流入0人;市(区)属国企合计流入1人,占比3.5%,流出0人、占比0%,净流入1人;集体企业合计流入1人、占比3.5%,流出0人、占比0%,净流入1人。
私营(民营)企业合计流入19人、占比65.5%,流出7人、占比43.8%,净流入12人。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合计流入0人、占比0%,流出0人、占比0%,净流入0人。
外商投资企业合计流入2人、占比6.9%,流出0人、占比0%,净流入2人。
2、按企业规模分类
规上企业合计流入26人,占比89.7%;流出13人,占比81.2%;净流入13人。规下企业合计流入3人,占比10.3%;流出3人,占比18.8%;净流入0人。
3、按产业结构分类
第一产业合计流入9人,占比31%;流出6人,占比37.5%;净流入3人。第二产业合计流入11人,占比37.9%;流出6人,占比37.5%;净流入5人。第三产业合计流入9人,占比31.1%;流出4人,占比25%;净流入5人。
4、性别分布
流入人才中,男性21人,占比72.4%;女性8人,占比27.6%。
流出人才中,男性10人,占比62.5%;女性6人,占比37.5%。
5、年龄分布
流入人才中,35岁及以下8人,占比27.6%;36-40岁6人,占比20.7%;41-45岁4人,占比13.8%;46-50岁2人,占比6.9%;51-54岁6人,占比20.7%;55岁及以上3人,占比10.3%。
流出人才中,35岁及以下7人,占比43.7%;36-40岁2人,占比12.5%;41-45岁1人,占比6.3%;46-50岁2人,占比12.5%;51-54岁3人,占比18.7%;55岁及以上1人,占比6.3%。
6、学历分布
流入人才中,博士研究生1人,占比3.5%;硕士研究生2人,占比6.9%;本科16人,占比55.1%;专科4人,占比13.8%;中专及以下6人,占比20.7%。
流出人才中,博士研究生0人,占比0%;硕士研究生2人,占比12.5%;本科7人,占比43.7%;专科5人,占比31.3%;中专及以下2人,占比12.5%。
7、专业技术等级分布
流入专业技术人才中,正高级职称2人,占比6.9%;副高级职称15人,占比51.7%。
流出专业技术人才中,正高级职称0人,占比0%;副高级职称8人,占比50%。
8、技能等级分布
流入技能人才中,首席技师4人,占比13.8%;特级技师0人,占比0%;高级技师8人,占比27.6%。流出技能人才中,首席技师2人,占比12.5%;特级技师0人,占比0%;高级技师6人,占比37.5%。
(二)全省稳定工业经济运行监测的700户重点工业企业情况
700户重点工业企业中上报高层次人才流动情况的企业共流入4人,流出2人,净流入2人。
1、根据企业性质分类高层次人才流入流出情况分析
其中,国有企业流入0人,流出1人,净流出1人,人才流失情况较为明显;私营(民营)企业流入2人,流出1人,净流入1人;外商投资企业合计流入2人,流出0人,从数据上分析人才引进情况较好。
2、根据企业规模分类高层次人才流入流出情况分析
规上企业流入4人,流出2人,净流入2人;规下企业合计流入0人,流出0人。从数据上分析人才引进情况和就业稳定性良好。
3、根据性别分布高层次人才流入流出情况分析
男性流入2人,流出2人,净流入0人;女性流入2人,流出0人,净流入2人。从数据上分析女性高层次人才就业稳定性相对突出。
4、根据年龄分布高层次人才流入流出情况分析
35岁以下流入人才1人,36-40岁流入人才2人,51-54岁流入人才1人。从数据上分析36-40岁流入人才比重较高。
35岁以下流出1人,46-50岁流出1人。从年龄数据上分析流出人才主要是中青年群体。
5、根据学历分布高层次人才流入流出情况分析
大学本科人才流入3人,中专人才流入1人,从数据上分析本地企业对本科及以上人才需求较大。
大学本科人才流出2人。从数据上分析本科人才流动性较大。
6、根据专业技术等级分布高层次人才流入流出情况分析
正高级职称人才无流入情况,副高级职称流入3人;正副高级职称流出0人。从数据上分析本地企业对副高级职称人才具备一定就业吸引力。
7、根据技能等级分布高层次人才流入流出情况分析
首席技师和特级技师流入0人,流出0人;高级技师流入1人,流出2人,净流出1人。从数据上分析高级技师流出率较高。
(三)驻辽央企情况
驻辽央企中上报高层次人才流动情况的企业共流入6人,流出9人,净流出3人。
1、根据按产业结构分类高层次人才流入流出情况分析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流入流出为0人,第三产业流入6人,流出9人,净流出3人。从数据上分析我市驻辽央企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方面,人才流出呈增长趋势,需要引起重视。
2、根据性别分布高层次人才流入流出情况分析
男性流入4人,流出6人,净流出2人;女性流入2人,流出3人,净流出1人。从数据上分析驻辽央企男性和女性高层次人才流比重皆较大。
3、根据年龄分布高层次人才流入流出情况分析
35岁以下流入人才3人,36-40岁流入人才1人,41-45岁流入2人。从数据上分析驻辽央企人才流入较为年轻化。
35岁以下流出5人,36-40岁流出1人,41-45岁流出1人,46-50岁流出1人,51-54岁流出1人。从数据上分析驻辽央企人才流出的群体主要是中青年居多,在制定地方引才政策时应偏重考虑这部分群体的实际需求。
4、根据学历分布高层次人才流入流出情况分析
大学本科人才流入4人,大学专科人才流入1人,中专人才流入1人,从数据上分析企业对本科及以上人才需求较大。
硕士研究生人才流出2人,大学本科人才流出4人,大学专科人才流出3人。从数据上分析本地企业硕士研究生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大学本科和专科虽有流入,但依然呈现流出高的态势。
5、根据专业技术等级分布高层次人才流入流出情况分析
正高级职称人才无流入情况,副高级职称流入4人;正高级职称流出0人,副高级职称流出6人。从数据上分析副高级职称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6、根据技能等级分布高层次人才流入流出情况分析
首席技师流入2人,流出1人,净流入1人;特级技师流入0人,流出0人;高级技师流入0人,流出2人,净流出2人。从数据上分析首席技师人才流入高于流出,较为平稳,高级技师流出较为明显。
(四)重点支持集成电路企业情况
我市集成电路企业仅有一家,流入1人,流出0人,整体高层次人才就业稳定情况良好。
三、流动原因分析
1、经济状况不佳和人才发展环境不理想是导致人才流失的首要原因
以阜新高专为例,外流教师工资至少增加一倍,而且住房条件大为改善,子女工作均能得到安排,人往高处走的本性决定了发展去向;另一方面阜新缺乏较大规模的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也不多,层次较高的人才难以发挥作用,留住人才的环境不理想。
2、对人才关注度依然需要加强
在一些企业中,一方面是缺乏人才,一方面又不重视人才。有的企业还满足于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不去积极研究和应用现代新技术、新工艺、使专业技术人员无用武之地,专业技术人才也因此难以得到重视,不得不走出去谋求更大发展。
3、政策和待遇不到位
有的企业不能很好地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不注重改善专业技术人员的政治、工作、生活等待遇,缺乏吸引人才的必要手段,而使人才大量流失。
4、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专业技术人员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所学非所用,干好干坏一个样,缺乏公平竞争激励机制等。在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等方面,还存在着不按贡献大小、能力高低,实行论资排辈等问题。
5、继续教育、人才培训工作搁浅
部分企业搞短期行为,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专业技术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充电”,造成企业人才知识陈旧,产品创新就无从谈起,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企业在竞争中缺乏后劲;企业没了凝聚力,人才流失就不可不免。
四、防止人才流失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以政府引导,不断探索、完善企业制度,建立一条良好的用人制度,严格执行,决不懈怠,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招募优秀人才,在年龄、知识层次上形成有效的梯队建设。
二是引导企业对员工要多培养、多培训、多创造出实践性人才,不断充足人才储备库,使公司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来源。
三是企业应建立合理的工资体系,为员工提供优厚的待遇、适当的激励政策,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公平、公正的考核体系,促进员工在工作不断地成长与进步,为人事晋升和公平奖励提供客观依据。
四是对于高素质的人才,要给予好的晋升机会。给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提供充分的晋升空间,将人才长期留在企业中。
五是政府应进一步在“引才”方面加大力量,提供如在建立“人才公寓”,提高高层次人才补贴等方面提高标准和规模,同时加大本地区“留才”利好政策力度,按“引才”政策标准在“留才”方面考虑给与相同的生活补贴和住房补贴政策,依托本地人才“故土难离、乡情不舍”的情感因素,在“背井离乡闯荡不易”和“亲情地利”之间更好的取舍,间接缩小东北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薪资“性价比”的差距,增加留才可能性。
主办单位:阜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版权所有:阜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阜新市海州区中华路东段人力资源大厦 邮编:123000 Email:fxrsjzhk@163.com
辽公网安备 21091102000120号 辽ICP备2020013065号-2 网站标识码:2109000008
建议使用1440*768分辨率 IE9.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
网站监督举报热线:0418-2680018 网站举报邮箱:fxrsjzh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