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关于解决企业的用工荒问题》(185号)答复

日期: 2022-03-30 浏览量:377 来源:阜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责任编辑:孟庆飞 文字大小:

卢绍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解决企业的用工荒问题》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十九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我们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带领下,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工作责任制,不断优化人才引育留用服务机制,持续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

倾心构建三个平台。一是搭建人才引进平台。为扎实做好疫情防控期间人才服务工作,满足广大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招聘求职需求,市人社局人力资源市场积极转变工作模式,坚持“工作不停,服务不变”,发挥网络平台优势,着力推行“不见面”服务,网上招聘不停歇全天候服务,全力做好线上招聘信息宣传和网络招聘对接服务工作。截止目前,开展抖音直播送岗36场,发布抖音短视频86期、微信短视频86期。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心系辽宁、情注家乡”2022年阜新市寒假返乡高校毕业生、戎归阜新‘职’等你来”退役军人、“春风送温暖 就业送真情”、2022年新业态行业、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等线上招聘会30场,参会企业565家次,提供就业岗位信息2683个,岗位需求人数7015个,登记及初步达成意向468人次。组织工作人员拨打求职者电话、回复抖音私信等方式建立10个“求职者就业微信群”,已有5000余人求职者进群。每日指定专人更新企业招聘信息,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双向选择,对接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利用阜新就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每周发布企业招聘微信专栏 33期,参与企业861家次,提供岗位2464个,岗位需求人数10353人。发布企业招聘直通车16期,参与企业16家,提供就业岗位信息112个,岗位需求人数732人。二是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实施重点人才工程项目,培训专业技术人才8万人次,培训技能人才11万人次。三是搭建关爱人才平台。为了做好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工作,2019年在全市推行人才服务卡,持有人才服务卡的高层次人才在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社保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服务保障,在创业扶持、税收减免、金融支持、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政策。目前,市委组织部正在对我市人才政策进行升级,这其中包括给予引进人才科研经费、奖励、购房补贴、租房补助、生活补贴等,并对符合条件人才发放人才服务卡,提供子女就学、就医等便捷服务。相信,随着人才政策的持续升级,人才服务体制机制不断优化,能够不断激发广大人才的干事创新活力,从而为阜新高质量发展和全方位振兴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充分激发企业引才用才的主体作用。一是激励人才选拔。新增国务院特贴专家7人、辽宁优秀企业家4人、辽宁杰出科技工作者3人、辽宁大工匠7人、省优秀高技能人才19人、兴辽英才领军人才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4人,评选阜新英才“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0人、“首席技师”3人,阜新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62人。二是深化人才评价激励制度改革。人才成长。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突出技术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根据不同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特点实施分类评价,鼓励人才多出原创性高水平成果,多实现技术革新和成果转化。落实离岗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科研人员职称政策。三是针对高层次人才待遇问题,我市通过贯彻落实省人社厅和财政厅《关于完善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辽人社发〔2020〕17号),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完善工资分配激励机制,通过完善高层次人才基本工资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绩效工资倾斜力度,实行高层次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灵活分配方式,落实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政策,保障高层次人才兼职或创业待遇等等措施,有效激励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活力,为改善高层次人才工作生活条件起到了积极作用。

提升人才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积极创新两个机制。一是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人才项目中,为民营经济人才单独设组、单独评审、破格申报;开通民营企业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在知识密集型单位试点绩效工资。二是创新引才用才机制。实施高学历人才引进计划,以事业编制引进人才到企业服务87人;实施人才安家补助,为47家企业109位人才申报安家补助361万元;实施“三支一扶”计划2017以来年共招募“三支一扶”计划高校毕业生136人到我市各乡镇基层服务。

在员工参保方面。为了保障企业职工医保参保待遇,对于已解除合同的下岗职工,可持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将个人医保按需求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职工医疗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有新的工作单位的,医疗保险关系也可以转入新的用人单位,并按所缴纳的医疗保险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

 

 

阜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2年3月29日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